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種說法:「看電影或聽西洋歌,可以提升英文聽力。」這到底是成功者的經驗分享,還是一種學習的迷思呢?
在Youtube上,搜尋「看電影學英文」,可以看到超過10萬部的推薦影片。
的確,若能把個人興趣、休閒娛樂和學習結合起來,創造出的學習效果一定是驚人的。因為它提供了較強的學習動機,並減少了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 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早期教育時,看影片的學習方式是否可行呢?
其實,影片如果滿足某些條件,很非常適合做為孩子居家學習英文的教材;它除了取得成本很低之外,豐富的影音效果也能很快地抓住孩子的目光。 但該如何挑選影片,才能創造出最好的學習效果,則是鮮少被討論到的話題。本篇將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希望能幫助大家找到適合的影片,打開寶貝的英文耳朵。
哪種類型的影片,最適合英文初學者?
相較於電影或一般短片,卡通其實更適合成人與幼兒學習語言喔!原因如下:
- 卡通配音員發音清晰、語速適中。
- 使用很簡單的單字,初級英文學習者能容易地理解。
- 常常會安排重複的對話,有利於學習者的記憶。
- 較少會運用連音來對話,因此很少有認識單字卻聽不出來的情形。
- 有許多生活化的互動交流,劇情直接而少有隱喻。
- 片長很短,很適合專注力不高的幼兒。
我不想讓孩子看卡通,用繪本取代影片可以嗎?
繪本和影片,是兩種不同的載體。它們彼此之間無法相互取代。
首先,影片是有聲音的。雖然有些有聲書也能透過聆聽來學習,但它的用法並不是和閱讀同時進行。這是因為大腦並不擅長同時處理文字和聲音,如果同時提供這兩個選項,大腦會傾向優先處理最不費力的資訊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推崇影片學習的人,都會建議練習聽力時,要把影片字幕給關掉了。
而觀看影片時,觀眾必須要透過圖像和聲音的組合,來理解訊息。就如同我們學習母語,不需要等會開始認字之後才能學習,因為平常在家中發生的事、父母的互動、互動之後所採取的行動,都提供我們足夠的線索,讓我們在反覆聆聽之後,掌握字裡行間的意義。
再者,影片是動態的。這代表在同樣描述一個場景時,影片然能挾帶比繪本多上許多資訊量-不管有沒有對白。比方說,主角所處的情境與氛圍、故事過程中所經歷的時序、動靜、空間等相對關係,都會隨著故事的推進產生變化。孩子在理解故事時,也在內化語言的規則,久而久之便能將英文活用在各種場合之中了。
當然,繪本也有難以取代的優勢。舉例來說,有些作者為了增加繪本的趣味性,會設計在頁面中安排彩蛋,讓孩子每一次的閱讀都有不一樣的體驗。但影片為求讓孩子更容易聚焦在劇情上,有時反而會刻意簡化背景的複雜程度。
小孩子幾歲可以開始看卡通?
1歲的幼兒能看到2~3公尺遠的地方,辨別顏色的能力也越來越好。從這個時期開始,給孩子視覺的刺激會有明顯的效果。
不過,也有調查研究指出,長時間觀看電視對孩子會有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在使用影片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必須引導、控管,並且過濾不當的內容,而非一昧的放任。
此外,卡通也有許多類型,例如兒歌類、知識類、劇情類等等。在孩子尚未具備英文的基礎之前,可以先選擇旋律簡單的英文兒歌,或是生活單字為主的初級DVD教材。當孩子單字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逐漸讓他們接觸與生活常規、人際關係有關的知識類卡通,反覆的觀賞就能慢慢累積英文聽說的能力了。在這個階段,《佩佩豬》或《迪士尼美語世界》的主課程,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對新的影片不容易專心,也不用過於擔心。有時這代表影片本身並不符合孩子目前的英文程度、又或是他們對這個主題不感興趣。這時候不妨帶著孩子,把進度稍稍退回到原先熟悉的影片中,鼓勵孩子多多模仿、練習,畢竟重複再重複,才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門。
讓孩子看卡通時,應該注意哪些事?
許多家長擔心讓孩子過早的接觸卡通,會造成孩子的視力、或是專注力的問題。然而在教學現場上,常會發現不同的幼兒,對於不同類型的教材會有不一樣的投入程度。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喜歡繪本、有些孩子會喜歡積木或黏土。因此,讓孩子儘可能的接觸不同的媒介,才有機會讓他們發展出最大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媒體上有許多關於幼兒觀看電視的報導,都缺乏對於研究條件、研究對象的足夠認識,又或因篇幅所限,僅能揭露出在特定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極端結果,來吸引大眾關注;另一方面,學界的研究又多半是控制觀看時間長短,來觀察受測者腦部的作用區塊或學業表現,對於節目的品質內容,則始終欠缺一套衡量的標準。這些種種因素的交相配合,再經由網路社群的推波助瀾,最終導致家長對於讓孩子透過卡通來學習,產生了排拒感。
其實,把握以下3大原則,卡通也能對孩子的學習,有著正面積極的助益。
一、觀看時間不宜過長
3歲以下孩子的專注時間不超過15分鐘,每日觀看時數不宜超過1小時。因此若以學習為目的,挑選過長的影片,反而會有不利的影響。
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Christakis教授,長期關注快節奏的卡通對早期幼兒發展的影響。他指出不到3歲的孩子,平均每看1小時的電視,7歲時有無法專心的可能性就提高10%。
必學:教您分辨「快節奏」與「慢節奏」的影片
二、聲光效果不要太強
家長應避免幼兒接觸用色強烈、快速閃動的卡通,否則容易刺激腦部的異常放電、或引發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1997年日本東京電視台撥放神奇寶貝(現更名為寶可夢)第38集「電腦戰士3D龍」,畫面出現紅、藍、綠、白、黑等敏感刺眼的顏色,以每秒12幀的速度連續閃動數秒,最終造成685人出現急性光過敏症而送醫治療。
此外,Christakis教授也警告,幼兒長時間觀賞娛樂類、戰鬥類的影片,在學齡時出現專注力問題的機率將分別提高60%與100%;相較之下,觀賞教育類影片的幼兒,則無此症狀。
三、動靜均衡視力健康
幼兒的視力尚在發育中,因此最好控制在2~3公尺之外。也應該避免幼兒近距離使用手機、平板,來接觸影音內容。每次學習告一段落,可以帶孩子從事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能適當發洩精力、鬆弛緊繃的眼肌。
近來研究發現「戶外活動」能有效預防近視。陽光可以讓視網膜中的多巴胺增加,有助於防止眼軸拉長。數據指出,6~7歲新加坡學童有29.1%近視,但移居雪梨的新加坡學童卻只有3.3%近視。此兩者讀書時間相近,但雪梨學童每天花2小時以上從事的戶外活動-這相當於新加坡學童每星期戶外活動時間的總和。
如何選擇符合孩子程度的卡通?
許多人認為長期聆聽ICRT或是BBC,就能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對於英文程度高的人來說,這類學習資源也許真的可以不斷打磨他們的聽力。但對於程度普通的人來說,反覆聆聽再多遍這些素材,也仍舊無法開口活用,讓它成為自己的語言。
因此,聽力學習的一大前提,就是要先確認聆聽到的內容,自己至少能掌握八成以上。幼兒在學習英文時,其實也是遵循這樣的脈絡。差別只在於孩子自己還無法篩選出符合他們程度的影片,因此就只能讓家長代勞啦!挑選卡通時,請務必把握以下原則:
- 卡通中出現的字彙,最好大部分都是孩子有聽過的。
- 如果孩子一直詢問劇情的內容,代表他需要內容更簡單的影片。
- 卡通不講大道理。否則孩子的專注力不足,很可能只學到前半段的錯誤言行。
- 背景儘可能單純,讓孩子的專注力,可以充分聚焦在人、事、物上。
重點整理
- 卡通是最適合英文初學者的影片類型。
- 卡通和繪本有各自的優勢,無法互相取代。
- 1歲幼兒已經具備色彩的辨識力,也能看到較遠的地方。給予視覺的刺激有助他們的學習。
- 幼兒觀看影片的3大原則:觀看時間不宜過長、聲光效果不要太強、動靜均衡視力健康。
- 挑選符合幼兒英文程度的影片,才會有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