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第一語言或是第二、第三語言學習,都是一趟旅程,沒有捷徑。只是這趟旅程的長短及順不順利,因人而異。有些人的語言學習旅程,會有「卡關」的時候,不同年紀,學習卡關的原因不盡相同,我在本篇將專注於學齡前兒童學習卡關常見的原因做討論,並提供解決方法,供家長參考。
不知道為什麼學英文?
我從事英語教學多年,常詢問學生,知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 通常答案是「不知道」,所以,當我在針對不同年紀做教學時,我會不斷提醒學生學習英文的目的。至於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學習就是「玩」,這個年紀對「會英文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是沒有概念的,所以當碰到孩子學習動機低時,將英語學習融入「玩」當中變得很關鍵,也可以說,如果學習英文的初始是從「玩中學」,讓孩子明白玩遊戲的目的,學習自然變有趣。
孩子透過與肢體動作結合,學習會比較有效。有個活動叫Twister,遊戲的進行是讓孩子站在一張印有不同顏色圈圈的塑膠布上,由老師(或家長)下指令,孩子將四肢放在指定的有色圈圈上,為了達到目的,孩子必須扭轉身體,把四肢放在正確的位子。在解釋如何玩這個遊戲時,可以告訴孩子,玩這遊戲的目的是要看看我們身體彈性有多大,這比告訴孩子要練習身體部位和左右的英文怎麼說還有趣吧!
沒有機會用所以容易忘
另一個卡關讓老師和家長都蠻抓狂的是學過了,還是忘光光。語言學習除了是一個過程之外,如果沒有用它,時間久了,就會被遺忘。
人的記憶分成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與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長短在這裡指的是在我們記憶停留的時間。如果要讓學過的語言保存在「長期記憶」中,我們必須幫孩子做不同的連結。Twister遊戲的語言學習目的在學習身體部位、分辨左右與顏色,孩子很難在玩過第一次之後,就會寫出單字或是說出來,運用在另外的情境當中。所以,我們必須幫孩子做另一個連結,把同樣的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用在另一個遊戲中,例如用身體部位寫字母,讓別人猜。也就是說,用不同遊戲當目的,孩子與語言透過不同遊戲做連結,讓語言重複使用,這樣比較容易存在長期記憶中。
內容無趣無法持續刺激學習
另一個讓孩子卡關的原因可能是上課內容無趣,無法持續學習。學習曲線一開始大部分都是直線向上,因為新奇,挑戰性高。但是,達到一個階段之後,學習曲線和緩,有的可能就維持往右的一直線,沒有成長。此時,通常會有學習倦怠感,開始覺得上課無趣,因為挑戰性不夠。
如何讓孩子覺得稍微有挑戰性,需要動一點腦筋,但又不能太難,讓孩子挫折呢? 活動設計可以慢慢堆疊,協助孩子進入狀況。再用Twister當例子,如果活動一開始是按指令操作,接下來,要稍微有挑戰性,孩子又能聽到更長的英文指令,可以變成讓兩個孩子(A與B孩子)站在塑膠布上,C孩子按指令,將A或B的身體部位,放在指定的有色圈圈上。孩子除了要聽懂指令之外,還得思考怎麼讓A和B身體不能打結,四肢放在正確位子上。
孩子學習卡關原因很多種,因人而異,歡迎大家提出問題一起討論,找出方法!
Sandra Wu
-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英語教學碩士 / 英國里茲大學語言學暨英語教學碩士
- 英語教學 / 師資培訓相關經驗近20年
- 雙胞胎孩子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