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
有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從小多聽音樂,對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也有幫助。研究「語言習得」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Patricia Kuhl表示,孩子在一歲以前是語言天才,可以分辨不同語言的聲音,嬰兒用這種相同的能力,在聽音樂時對節拍的多少與音調的高低是有反應的,而這種能力,對語言發展和學習有什麼樣的幫助呢?
什麼是父母語
音樂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不同國家或文化中,照顧者,例如父母、保母或長輩,經常用類似唱歌的方式和嬰兒互動溝通,也就是「父母語」,通常速度比較慢、和緩、音調也會因為要吸引嬰兒注意力而提高,或是安撫嬰兒而降低。嬰兒喜歡這樣具有「音樂性」的表達方式,也會有反應,照顧者也可以用音樂來安撫孩子的情緒或營造開心、興奮的氛圍。講到這裡,我想起小時候外婆常哼唱的搖籃曲。
不管是播放搖籃曲或哼唱,對孩子都有安撫情緒的作用,在雙胞胎小時候我會哼唱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s,也會播一些經典的幼兒英文歌曲,讓寶寶聽英文希望她們能早一點熟悉英文的聲音。實驗發現,當一個媽媽對10個月大的嬰兒哼唱10分鐘的搖籃曲之後,嬰兒的壓力賀爾蒙也就是所謂的皮質醇,會變得比較正常。
科學實驗證明歌曲重要性
有個實驗可以證明歌曲的重要性,這個實驗找了幾組爸媽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和8-10個月的嬰兒互動,這三種方式分別是「和孩子說話」、「唱熟悉的歌曲」、「唱陌生的歌曲」,用這三種方式和嬰兒互動、玩了一段時間之後,爸媽忽然暫停,不對嬰兒做出任何反應,這樣維持一分鐘;一分鐘之後,這些爸媽又再一次用這三種方式和嬰兒互動,然後觀察在一分鐘之後,嬰兒對於這三個方式的反應,包含注意力的恢復、有沒有笑容以及是否有負面情緒出現。結果發現,嬰兒聽到熟悉的歌曲時,不但注意力回來了,也笑了,比聽到爸媽說話的反應還強,有趣的是,即使孩子聽到陌生的歌曲,反應也比聽到爸媽講話還強烈,這實驗告訴我們,嬰兒對唱歌是比較有反應的,當嬰兒在聽大人講話時雖然還聽不懂意思,但是對講話的音調有反應,有些家長和嬰兒互動時會用唱歌的方式吸引孩子注意,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特質,用歌曲、音樂來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而且似乎用唱的或歌曲比用「說」的還能引起嬰兒的反應。
音樂與歌曲對嬰兒除了有安撫的作用,也能營造氣氛。研究發現,嬰兒的腦部會偵測音樂節奏的改變而有不同的腦部活動,甚至當節奏變快時,例如吸奶的動作也會變快,嬰兒對有節奏感的說話或音樂、歌曲是敏感的,而且身體會跟著節奏出現自然的反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音樂帶孩子做肢體律動。
聲音對語言發展的影響
如果嬰兒對具有「音樂性」的聲音會有比較大的反應以及敏感,這樣的特質,對語言發展有什麼影響呢?我是對聲音很敏感的人,也覺得自己對不同語言的發音也很敏感,這種對聲音的敏感度應該是和從小接觸音樂、學音樂有關。記得小時候的音樂課得學習打拍子,數拍子,還要能聽音階,這種訓練分辨節拍和音調的高低,讓我有一對很敏感的耳朵,當聽到一個新的語言時,我會特別注意一些音,專業講法是音素(phoneme),這是音的最小單位,例如,字母a,是兩個音素組成,一個是”e”,一個是”I”。這種音的分辨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此外,我對音調也會特別注意,就像我在台灣學的一直是美式的英文,到英國念書之後,感覺英式的英文像是大提琴發出的厚實聲音。記得以前有個波蘭同事,當時她在上海工作,第一次來台灣演講時聽到台灣人說中文,她說台灣人的中文聽起來像是比較好聽的音樂,當時我笑了。
語言和音樂有類似的元素
語言和音樂其實有類似的元素,音樂的節奏就像英文的音節,像華爾滋是三拍的曲子,澎恰恰~ 澎恰恰~,英文字像elephant, Saturday都是三個音節,音樂的音調像語言中的語調,有高低,有輕重,美國人和英國人說Hello聽起來就是有不同高低的音調。所以,如果讓幼兒從小就大量聽音樂,除了對分辨聲音有幫助,對語言發展,也就是音感語感是有幫助的。
嬰兒出生後,對於有「音樂性」的聲音比較有反應,這也解釋為什麼大人會用不同音調和速度來和嬰幼兒溝通,也會用音樂或歌曲來安撫情緒,和嬰兒建立良好的溝通及互動關係。另外,語言和音樂似乎有相同的元素,這分析讓家長可以理解為什麼音樂和歌曲對語言發展是有幫助的。所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學音樂也可以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喔!
參考資料
- Bobin-Bègue, A., Provasi, J., Marks, A., & Pouthas, V. (2006). Influence of auditory tempo on the endogenous rhythm of non-nutritive sucking. European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 56(4), 239-245. https://psycnet.apa.org/doi/10.1016/j.erap.2005.09.006
- Cirelli, L. K., & Trehub, S. E. (2020). Familiar songs reduce infant dist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5), 86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917
- Deckner, D. F., Adamson, L. B., & Bakeman, R. (2003). Rhythm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cy, 4(2), 201-217. https://doi.org/10.1207/S15327078IN0402_03
- Háden, G. P., Honing, H., Török, M., & Winkler, I. (2015). Detecting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sound sequences in newborn inf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96(1), 23-28. https://doi.org/10.1016/j.ijpsycho.2015.02.024
- Nakata, T., & Mitani, C. (2005). Influences of temporal fluctuation on infant attention. Music Perception, 22(3), 401-409. https://doi.org/10.1525/mp.2005.22.3.401
- Nakata, T., & Trehub, S. E. (2004). Infants’ responsiveness to maternal speech and singing.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7(4), 455-464. https://doi.org/10.1177%2F03057356030314002
- Shenfield, T., Trehub, S. E., & Nakata, T. (2003). Maternal singing modulates infant arousal. Psychology of Music, 31(4), 365-375. https://doi.org/10.1177%2F03057356030314002
- Tsang, C. D., & Conrad, N. J. (2010). Does the message matter? The effect of song type on infants’ pitch preferences for lullabies and playsong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33(1), 96-100. https://doi.org/10.1016/j.infbeh.2009.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