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最令小小孩父母感到困擾的情緒行為。孩子絕對不是故意要和父母作對,只是年幼的孩子,面對人生第一次的「自我」發展階段,加上語言、大腦的發展未成熟,遇事難免做得比想得快,本能的使出一哭二鬧三生氣。面對小小孩不當的情緒行為,父母要先有基本的同理與認識,才能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以合宜方式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哭:不同年齡的哭,意義不同
相信新手父母們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餵奶已讓人心力交瘁,孩子又哭泣不止,找不出原因,只好兩手一攤說:「不然你到底想要怎樣!」但眼前的小寶貝只是哭得更大聲。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如果大人經常能夠敏銳覺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並給予溫柔的撫慰,孩子的哭泣會自然減少。反之,若孩子內在想要的動機沒有被滿足時,各式各樣的情緒行為自然就會出現。因著生存發展的需要,讓不同階段的哭呈現不同的意義:
零到一歲:需求未滿足
週歲前寶寶的哭多半和生理需求有關,而且想喝奶、要換尿布、要人陪的哭聲都不大一樣。四個月大寶寶就有情緒感染能力,情緒會受到大人生氣、煩悶或興奮而牽動。所以,當排除生理需要,而寶寶依然哭泣時,不妨觀察一下家裡的氣氛有沒有什麼改變。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零到一歲是孩子建立信任關係期,若孩子常出現歇斯底里的哭泣,卻又排除是身體不舒服、生理需要等因素,父母要檢視一下自己和寶寶的親密關係,是否互動或溝通的方式不佳,以至於孩子往往需要透過大哭,才會獲得注意。
一到三歲:權利爭奪
小孩心理發展上邁向自主階段,由於尋求自主的挫折,負面情緒變得特別多,哭多半和權利的爭奪有關,略帶「謀略性」、有點耍賴。例如,哭完會抬頭看看媽媽的反應是怎樣,沒反應再繼續哭。
三到六歲:學習受挫
孩子大多已經上幼兒園,進入學習階段,此時期的哭多和同儕及學習挫折有關。由於接觸到全新的環境與人事物,情緒受波動的機會變多,但孩子的語言還不是很有邏輯,常搞混事情發生的時間序,心智上也不夠成熟的去辨別哭與事件之間的關聯。因此,家長會常搞不清楚孩子的哭點在哪,因為常常連孩子自己也不清楚。
小小孩暴衝多發生在一歲之後,至三、四歲達到高峰。產生這種情緒行為背後多是孩子的自我開始萌芽,但語言能力還跟不上行為動作的發展。
這樣做,有助寶寶情緒正向發展!
對常見的寶寶情緒行為,許皓宜建議,家長應多了解孩子每個發展階段的需要,提供適當回應:
- 1歲前:提供足夠的愛,並敏銳覺察寶寶的需求,適時的給予回應。
- 1~3歲:此階段寶寶的自我開始萌芽,逐漸達到自我發展高峰期。家長尊重孩子的同時,也不能凡事順從,需建立起明確的規範,讓孩子知道,用哭鬧是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例如:可以在提供有限選擇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或設法轉移焦點。
- 3歲之後:時時鼓勵孩子說出哭泣背後的原因,鼓勵正確的行為,來協助改掉孩子的不當行為。
王宏哲也形容,教養的過程通常是「2歲很無奈、3歲很煩,到4歲與孩子劍拔弩張」。他建議,幼兒階段要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多多從事幼兒活動,例如走出戶外,可以活化大腦,有助情緒正向發展;多製造團體遊戲的經驗,讓孩子自然的學習社交能力,並能允許他們在安全的範圍下,有自由探索的機會。在語言尚未發展成熟階段,家長也可以利用姿勢、動作教導背後的社會意義,提供其他表達的工具,都有助於改善孩子動不動就發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