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筆者在柏林歡度了美國的假期:半德半美的鄰居夫婦為小孩舉辦了一場萬聖節派對。除了美人魚尾巴、飄蟲觸鬚或怪獸長角之外,幾乎每個參加這場幼兒活動的小孩都帶著另一個配件:第二語言。
筆者自己的小孩才18個月大,還不太會說話。但我們並不擔心他的認知能力,就算他比較晚才學會說話,原因可能在於他是個男孩,而且他每天得面對三種語言:在家是英語和丹麥語,在托兒所則是德語。更讓人混淆的是,這三種語言的關係十分緊密,例如,麵包到底是bread、Brot還是brød?
在雙語或多語環境下成長的小孩都得面臨這樣的情況。初期他們會混用語言,例如用其中一種語言的說法,但用了另一種語言的字詞(我以前的西班牙文老師的女兒會說「摸吉他」而不是「彈吉他」)。但這些問題很快就會消失,等小孩長到三、四歲,他們就能分辨語言,知道該和誰講何種語言,而且精通語言的能力會讓所有成人眼紅。
許多家長曾經相信,不該讓小孩學習第二語言,因為那會干擾他們學習比較重要的第一語言。但這種想法已然完全過時;部分研究顯示,雙語孩童的字彙數量似乎比較少,但其他研究並沒有發現字彙短少的問題。此外,單語或雙語對字彙數量的影響,隨後就會被教育、社經地位、讀寫習慣等其他因素蓋過。簡言之,並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讓小孩在雙語環境中成長會影響他們學習第一語言。
反之,雙語環境的利益又強又長久。雙語孩童在「執行功能」方面,亦即需要權衡優先順序、需要計畫和切換心理思維的複雜任務,表現勝於單語孩童;這或許是因為觀察兩種語言,本身就是種練習。這類研究已經控制了社經地位因素的影響,事實上,貧窮雙語家庭的小孩也能享有同樣的效益。最後,其益處似乎會持續一生:平均來看,雙語者會比單語者更晚遭受阿茲海默症侵襲。
小孩在學齡前教育的階段就接觸多語言,才能獲得最大的益處。前述的研究適用於「嬰兒床」雙語者,亦即在家就能接觸到兩種母語使用者的小孩。
單只有雙母語家長是不夠的。若其中一個家長只說英語、另一個家長會說兩種語言,而且小孩是在英語國家長大,要是雙語家長沒有堅持只使用第二種語言,其益處就會大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雙語家庭會堅守「一個家長、一種語言」理論。
不過,研究者格爾讓(François Grosjean)認為,「一個家長、一種語言」並非必要。他表示,重點在於讓小孩身處非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不可的環境,因為小孩非常會判斷是否有必要多學一種語言;例如,在家中只說一種語言,出了家門就只說另一種語言。
對於沒辦法讓小孩成為「嬰兒床雙語者」的家長來說,讓小孩學習外語還是有很多益處。但在這方面,時間仍舊不是站在家長和老師這一邊;越早學習第二語言,學習效果就越好。挪威在一年級就教英語,丹麥很快也會跟進;這些國家不像法國、德國或西班牙,他們的語言並不通用,所以他們也知道,語言能力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黃維德譯)
文章轉載自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426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