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5月初這個畫面嗎?電視台各節新聞都在討論,中國最大手機品牌—小米董事長雷軍親赴印度舉行手機發表會,頻頻詢問台下的「米粉」「Are you ok?」據媒體報導,雷軍想說的應該是「Are you happy with that ?」這段不太靈光的英文引發熱議,意外成為網友笑點,影片po上網一天內點閱率就多達到四十四萬次,有人說「實在是聽不下去了」,要有錢的雷軍多花點錢惡補一下英文,還有人要他「別出國丟臉。」
雷軍創造出的「小米神話」堪稱中國之光,破英文仍被不少網友譏笑;雷軍倒是很坦然承受,表示自己英文成績不錯,但恐怕「只限於考試」。
換個鏡頭,同樣是中國數一數二的企業家—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外界對他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的豐功偉業,還有每次開口說英文,總是不疾不徐地那般流暢,就像是在說自己的母語。馬雲有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也提到自己的英文能力,他說自己能有今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原因:「我是學英文的,所以我的機會很好,這幾年見了很多優秀的人,有高科技領域的比爾蓋茨,有做投資的巴菲特,還有克林頓。我跟他們成了朋友,我能和跟他們溝通交流,他們的思想都值得好好學習。」
當然,馬雲一口流利的英文是經過苦學來的。他十幾歲時為了想跟外國人學英文,無論杭州的天氣如何,馬雲都會跑到西湖邊找老外練習口語,他帶外國人逛西湖,外國人教他口語,就這樣堅持了將近八年,造就馬雲現在的英文口說能力。
還有個例子,日本樂天集團當年為了成為全球化的企業,與國外接軌,在2010年宣布公司的官方語言再也不是日文,而是「英文」,不僅所有往來書信、文件都必須使用英文,開會也全用英文進行,甚至將多益(TOEIC)成績納入KPI,依職位不同訂定目標成績,且多益成績未達標準的人將無法升遷。
圖片來源:inside
隨著全球化的概念愈來愈緊密,英文「活力」早已逐漸和競爭力畫上等號。活力指的是能夠靈活運用,能讀能寫,聽得懂也能開口說,而不是只限於紙筆考試。以上三個故事要傳達的意涵其實很簡單,不管你在哪個位子,未來在職場上都極有可能面臨「英文殘酷大考驗」!從輕鬆點的角度來看,學英文為的就是能夠和更多人「溝通自如」,換個語言也能表達你想說的;先不論能否為你順利得到一個訂單,或是成功說服對方,能夠用英文對答如流,就已經先讓你自信滿滿了吧!
雖然鼓勵大家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都不嫌晚,但最佳的時間點還是「從零開始」,可別以為0歲學英文似乎太早了點,0-3歲是嬰幼兒的學習關鍵。美國嬰幼兒教育專家Dr. Robert Titzer曾指出,寶寶的大腦神經突觸連結在3歲前達高峰,且語言發展高點出現在11個月大時,因此,父母應掌握發展關鍵期,給予寶寶充分的語言刺激!舉例來說,若寶寶在0~4歲間就開始同時學習中文和英文,腦部可均衡發展出兩個語言區,但若從5~10歲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那麼第二語言在大腦中的空間就會比較小;也就是說,愈晚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雖然可因為努力而獲得良好的成果,卻需要花加倍的時間學習。想要培養孩子擁有第二母語就要把握黃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