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
過年時我回娘家,聽到我媽稱讚五年級的小姪子英文考100分,用意在告訴國一的大姪子:你看你弟弟很厲害。我認為每個孩子的起跑點不同,接觸英文的時間也不同,用一次考試判斷英文厲不厲害,太過單一也不公平。但對於不會講英文,不懂英文學習的家長而言,考試成績卻是一個最直接知道孩子英文程度的方法,不但具體還量化。父母除了用成績判斷孩子的學習狀況與能力之外,要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學到英文?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孩子的能力?
我是母親,也是一位英文老師,要判斷孩子是否學到英文,我會說是否「言之有物」,學語言就是要用,不管是口說或書寫都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語言學所說的Comprehensible Output,這是針對孩子年紀大一點,可以說和寫時做的判斷。孩子在她/他的年紀,用擁有的知識與對這世界的理解,讓別人聽得懂,達到溝通的目的。有些家長說聽得懂自己孩子講的英文,為什麼老師聽不懂?因為語言溝通也講熟悉和默契,爸爸媽媽每天跟孩子講話,自然容易懂。如果嬰兒從出生就開始用母語的方式接觸英文,要怎麼知道不會說話的嬰兒有沒有吸收?當嬰兒聽到英文歌曲或韻文有反應,甚至有反饋發出類似的聲音,抓到某一個從歌曲中提到的玩具,就是在做語言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如果2-3歲的孩子看著書本,聽著大人的問題回答Yes,或指著書上正確的圖片,這也是comprehensible output,因為年紀小的孩子不像大孩子會說話、寫字直接回應,必須透過觀察得知。
常有焦慮的爸媽問我,大量聽英語音樂有效嗎?語言學習發展其中一個關鍵是大量接觸,只是父母得耐心等待,不是聽一、兩次後孩子就會說話,等待後你會跟我一樣有Aha moment,發現孩子把從歌曲或看影片時學到的單字句子,用在對的時間與地方。我記得我家雙胞胎妹妹有次在我和先生爭論一件事之後,得到共識,她接著說Everybody wins! 我發現她是從獅子王影片中學到的,這麼自然的「輸入」和「語言輸出」,就是我的Aha moment!
這些現象是在發展母語的過程中發生,當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會說話,用單一個字、兩個字,到簡短句子,這過程都是在想辦法溝通,如果大人聽不懂會再詢問,孩子聽到後也會再重複,直到大人聽懂為止,跟同儕溝通也是一樣。因為是自己的母語,過程聽起來很自然,然後孩子語言發展漸漸成熟,到了4-5歲就很會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候可能會聽到長輩說孩子變聰明了,其實是孩子從出生開始累積夠多的語料庫(語言資料庫),準備好跟這世界溝通,於是開始講很多話。如果母語是這樣發展,語言學家假設在學第二個語言時,比方說學英文,也可以用類似的過程,甚至利用不同的活動來製造、強化這樣「自然」、「言之有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說話的人會經歷三個階段,認識這三個階段,可以幫助家長觀察孩子用英文溝通時的過程,也可以用來檢視孩子上課時與英文老師的對話與互動,然後引導孩子講更多、講得更正確。
第一個階段是察覺 Noticing,當說話的人注意到對方聽不懂自己意思,在察覺之後,第二階段會進入假設測試Hypotheses Testing,如果發現對方聽不懂,說話的人會根據剛剛說的去假設,然後換句話說,把想說的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可能會換單字、換說法,測試溝通是否成功,這個階段會有來回測試檢視彼此意思的互動。第三個階段是Metalinguistic Reflection,說話的人會針對溝通的事情反思,然後問問題得到更多的資訊。例如,和孩子討論要不要出去玩,接下來可能會討論是不是可以帶寵物一起去,然後會討論如果住民宿,寵物可以一起嗎?因為問題是可以延伸的,就可以告訴孩子有些住宿是Pet-friendly 提供寵物友善服務。第三個階段可以問更多問題,得到更多資訊,語言就可以延伸。
這三個階段,從意識到溝通失敗,換句話說之後測試溝通有沒有成功,到問問題得到更多資訊,讓我想到教書時在課堂上讓學生練習的活動。像是「你說我畫」Pictionary遊戲,可以讓孩子用英文描述一張圖,根據孩子說的畫下來,有可能會聽不懂孩子的描述或聽不清楚,例如孩子說Apple! 不知道是幾個Apple,爸媽可以問1 Apple or 2 Apples? Green or red? 等等。還有一種遊戲 Spot the Differences,孩子描述或找出兩張圖不同的地方,或是A小孩描述自己的圖,問B是否有相同或不同的圖案。另外也可以訓練大孩子一起合作說故事,這就是一個「言之要有物」的活動,說和聽的人都要能懂故事內容。
我的雙胞胎在幼稚園時,特別喜歡看英國Peppa Pig的卡通,看完中文版再看英文版。每年耶誕節我們會送Peppa Pig不同角色的娃娃給雙胞胎,她們會把家中不同的玩偶拿出來演戲,關在房間玩一整天,有時我會偷聽,聽到時而英文時而中文的對話,就這樣玩到5~6年級,我問玩這麼多年有什麼好處?她們覺得表達能力比同學好。從語言學習角度來看,這種一起說故事,透過合作在語言上的互動,能訓練語言的情境及流暢度,這完全是Comprehensible Output 的典範,因為要言之有物,讓對方理解之後才能繼續對話,對於發展語言來說是個很棒的活動。
在我閱讀相關文獻的同時,必須從我擅長的學術領域,將觀念轉換成讓父母能聽得懂的內容,也就是要把學術內容變成父母能懂的Comprehensible Output。這樣的言之有物,是否能讓焦慮的您在觀察孩子「產出」或對語言學習的內容有反饋時,能更明白 oh….原來是這樣子,原來孩子不是沒吸收,只是時間未到;原來孩子一直吞吞吐吐想表達,雖然說出的語言不多,但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問題來引導孩子釐清,然後產出更多的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由雙語寶寶網站團隊製作。歡迎您訂閱我們為幼兒雙語學習特製的podcast頻道,吸收更多雙語教學知識,讓我們一起學習,陪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