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趨全球化的世界中,會說兩種語言要比會說一種語言有更明顯的實質利益 。 不僅如此,科學家在最近幾年開始指出,相較於能夠與一般大眾交談的能力,雙語能力讓你更具有基本的優勢。他們發現,雙語能力會使你變得更聰明,對你的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雙語能力也會幫助你加強語言之外的認知能力,甚至進一步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
人們改變對雙語能力的看法
人們對雙語能力的看法與 20 世紀極為不同。在認知能力方面,研究人員、教育界人士、政策制定者長期以來都將第二種語言視為一種干擾,會阻礙幼兒學習和智力發展。
他們對干擾的看法沒有錯: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出一個雙語人士,在僅只使用一種語言的時候,他所懂的兩種語言在大腦中都處於活躍的狀態,因而產生一種情況,那就是一種語言會妨礙另外一種語言。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干擾並不是一種障礙,而是一種偽裝的祝福,它會迫使大腦來解決內部的衝突,並鍛鍊控制認知能力的腦部肌肉。
藍色圓圈與紅色方塊
舉例來說,懂得兩種語言的人士似乎比只懂一種語言的人更善於解決某些智力測驗問題。心理學家亞倫.比亞里斯托克和米歇爾·馬丁李在 2004 年做了一份研究,他們將托兒所的小朋友分為兩組,一組小朋友會說兩種語言,一組小朋友只會說一種語言。這二組小朋友被要求將電腦螢幕上的「藍色圓圈」和「紅色方塊」分別放進兩個數位盒子裡面 - 而這兩個盒子卻分別以「藍色方塊」和「紅色圓圈」做為標示。
在進行第一項任務時,小朋友先經由顏色來區分形狀。他們將「藍色圓圈」放在標有「藍色方塊」的盒子裡面,再將「紅色方塊」放在標有「紅色圓圈」的盒子裡面,這兩組小朋友都很輕鬆地就將任務完成。接下來,小朋友直接以形狀來區分物件,這項任務比較具有挑戰性,因為小朋友必須將一種形狀的物件放進不同顏色的盒子,結果發現會雙語的小朋友在進行這項任務時速度比較快。
經由數次研究的綜合證據顯示,雙語經驗會加強大腦所謂的「執行能力」- 即大腦的指揮系統,讓人在計畫方案、解決問題,以及進行其他各種需要消耗腦力的活動過程中,能夠集中注意力。這些消耗腦力的活動過程包括讓大腦忽略干擾事物而保持專注力,刻意將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面,並將資訊儲存在腦海中 - 例如在開車時記住一連串的方向指示。
為什麼大腦同時有兩種語言處於活躍狀態時,會加強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一直到最近研究人員皆以為雙語的優勢是在訓練大腦使用一種語言時,抑制另一種語言所培養出來的。一般認為,藉由抑制一種語言,可以訓練懂得二種語言的大腦在其他情況之下也輕易忽略干擾的事物。但是,這種說法顯得越來越不恰當,因為研究顯示,連在一些不需要抑制的事物上,雙語人士的表現比只會一種語言的人士也要來得好。舉一個測驗為例,在一張有許多隨機散落數字的紙上,要隨著數字由小而大畫出一條線,雙語人士的表現較佳。
雙語和單語人士之間的主要差異可能更為基本:提升監控環境的能力。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的研究員阿爾伯科斯塔說:「雙語人士需要經常切換語言 - 你或許跟父親用一種語言交談,跟母親用另外一種語言交談,這種察覺周遭變化的能力跟你在開車時注意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是一樣的。」有一份研究顯示,比較懂得德國和義大利語兩種語言的人士和只懂義大利語一種語言的人士之間的差異,科斯塔先生和同事們從這份研究發現,在需要大腦監控的事情上,具備雙語能力的測試對象不僅表現比較好,在其他不太需要大腦監控的活動上結果也是如此,表示雙語人士具備更高的效率。
雙語經驗對於大腦影響的年齡層涵蓋嬰兒到老年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它也可能影響在長大之後才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們。義大利里雅斯特高級研究國際學校的艾格尼絲科瓦克在 2009 年主導一項研究,他將一個 7 個月大,自出生後就接觸兩種語言的嬰兒,與其他同年齡但只會一種語言的嬰兒進行比較。在一開始的測試中,嬰兒接收到一個音頻提示,然後在螢幕的一邊出現一個布偶,兩組嬰兒都學會去注視螢幕的一邊,期待布偶的出現。但在後面的測試中,布偶開始出現在螢幕的另一邊,接觸雙語環境的嬰兒很快地學會將期待的目光轉到新的方向,但其他的幼兒並沒有轉移目光。
(圖片來源:sfllaw)
雙語能力的影響可持續到一個人的晚年時期。一群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心理學家塔馬‧戈倫領導的科學家,針對 44 位會說西班牙語和美語兩種語言的老年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雙語程度較高的個人 (科學家對每種語言的流利程度進行相對性測驗),較其他人更能抵抗老年癡呆症的發生和阿茲海默症現象:雙語化程度越高,發生上述症狀的年齡就越晚。
從來沒有人懷疑語言的力量。但誰曾想到,我們所聽到的話,我們所講的句子,竟然有可能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Yudhijit Bhattacharjee 為科學家雜誌的專職作家。
文章出處:
- 紐約時報
- 週日評論 / 意見欄
- 葛雷.馬特 撰文
- 為什麼雙語人士比較聰明
- 2012年3月17日 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