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用餐,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不聽使喚的大吼大叫或是恣意亂跑,深怕立刻招來旁人的白眼,質疑這家長真不會管小孩。
圖片來源:GOOGLE
前幾天在某間「吃氣氛」的餐廳用餐,可想而知現場有多麼安靜,有一對日本夫妻坐在隔壁桌,帶著兩個小孩,一男一女,看起來年紀約莫2至4歲,而他們夫妻倆一人負責一位孩子。
用餐用到一半時,坐在媽媽旁邊的小弟弟突然大叫了起來,只見這位日本媽媽不慌不忙地,用輕聲細語的語調對著孩子講話,雖然我聽不懂日文,但有一個共同的肢體動作大家一定都看得懂,這位媽媽把食指放在嘴唇上,仿佛可以聽到她嘴裡輕柔的發出「噓」聲,大約過了十幾秒吧,小男孩都沒有安靜下來,只見這位日本媽媽開始拿起各種可能吸引孩子興趣的東西,繪本,玩具、塑膠袋等等,小男孩看到塑膠袋便靜了下來,雙手玩起塑膠袋,也就因此不再吵鬧了。
圖片來源:GOOGLE
但頑皮的小男孩帶給爸爸媽媽的麻煩還沒結束呢!過沒多久,小男孩把放在桌上的寶特瓶往地上一扔,寶特瓶就這麼滾滾滾,滾到深深的椅子底下,一旁的服務人員看到了,馬上蹲下來想要幫忙撿,但怎麼樣就是搆不到寶特瓶,最後只好出動小道具把瓶子拿出來。我特地留意這時候的日本媽媽會怎麼處理她的孩子?例如,破口大罵:「你為什麼要亂丟!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害的阿姨必須大費周章才能把瓶子撿回來…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亂丟東西!」同時再搭配疾言厲色的表情,我想這是許多家長在小孩子做錯事,或是大庭廣眾之下「找麻煩」的時候會不小心流露出的教養方式吧!
讓我驚訝的是,這位日本媽媽始終對孩子不動聲色,而是在服務人員一旁不斷地用日文說:對不起,時不時還出現日本人習慣的鞠躬彎腰的姿態,等瓶子終於重見天日的時候,這位媽媽才轉向他的孩子,說了一段日文,接著小朋友接連對服務人員說了兩次「謝謝」,而且是用生澀又帶有口音的中文表達;這位媽媽在對孩子講話的時候,口氣依舊是平穩的,沒有慷慨激昂,也沒有咬牙切齒,我推想她並沒有責怪她的孩子亂丟東西,而是好好的向他解釋他的「行為」造成了別人什麼樣的困擾,而他必須謝謝對方替他「收拾善後」,所以小男孩嘴裡吐出的是「謝謝」兩個字,而非「對不起」。
圖片來源:GOOGLE
日文裡的「教養」若改成漢字有兩個寫法,一是「仕付け」,另一是「躾」。所謂的「仕付け」如同裁縫的「仕付け糸」(裁縫線)一樣,有「壓制住」的意思。而所謂的「躾」就是,用什麼方法產生何種結果,有「讓人更加美好」的意思。
這兩個寫法正好可表示兩種不同的「教養論」。所謂的教養不是壓制孩子原有的樣貌,而是透過幼兒學習,提升「我很棒!」的「自我認同感」,培養「成就美好自我」的欲望。還在以責罵代替說理嗎? 試試「日式教養」,孩子也可以在快樂中培養有品格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