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吃餅乾」、「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丟尿布」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自發性的展現照顧自己的能力,加上好奇、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更令他覺得完成這些動作很好玩!其實,若父母能適時給予引導和協助,陪孩子反覆練習、養成良好的學齡前教育,不僅從中建立孩子的信心,也讓他樂於面對更多挑戰、培養更好的能力。
自理能力最直接影響是孩子的自信與主動性,如果孩子無法動手完成自己的事,例如:吃飯、穿衣服、穿鞋子等,長久下來可能造成主動性不佳、缺乏責任感。不過,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指出:「當孩子的自理能力出現問題,通常不只是單方面的能力缺乏,亦可能是發展遲緩。」
張旭鎧治療師舉例說明,曾遇到2歲半孩子還不會使用湯匙吃飯,他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2歲孩子已發展出用湯匙吃飯的能力,而這孩子2歲半還未具備這能力,是為發展遲緩。」
在經過評估後,發現孩子的大肌肉穩定度缺乏、小肌肉的靈活度不足、協調性不佳,所以使用湯匙舀起食物時食物容易掉落;加上不易在舀起食物的短短時間內將湯匙放進嘴裡,種種因素讓孩子難以吃到食物。由於家長希望單就生活能力來訓練,張旭鎧治療師表示:「在訓練孩子吃飯時,直接在孩子的手肘放了一個300公克的沙袋,藉此增加大肌肉的穩定度,手變得較穩、手腕運用也較靈活,同時讓孩子拿較重的湯匙來運作大肌肉,以順利用湯匙舀起食物。」
圖片來源: GOOGLE
接下來,訓練孩子將湯匙放進嘴巴,張治療師說明:「我們在孩子的面前放置一面鏡子,讓孩子邊注視鏡子裡的湯匙、邊練習將湯匙放入嘴巴,而不是讓他自己感覺嘴巴的位置。」雖然看似成功解決吃飯問題,實際上只是暫時緩解孩子在家吃飯狀況,張治療師仍是建議家長幫孩子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否則每次出門得準備沙袋、鏡子、以及專屬湯匙,不僅帶來許多麻煩,還可能引來異樣的眼光。
另一個案例則是3歲女孩還不會扣鈕扣。雖然她會自己穿衣服,但她始終學不會自己扣好衣服的鈕扣。父母覺得很奇怪,家裡也有準備一些蒙特梭利的教具,必須練習穿線、扣扣子等動作,而女孩都做得不錯,為什麼她卻無法幫身上的衣服扣好扣子?
經過評估發現,女孩確實不會扣好穿在身上的衣服的鈕扣。張治療師說明:「通常會讓孩子在2歲半時開始練習扣鈕扣,不過家長讓女孩從2歲開始練習,而且是練習扣玩偶身上、或家人身上的鈕扣,然而當位置改變,換成扣她自己身上衣服的鈕扣時,女孩的精細動作即無法完成。」雖然反覆訓練孩子這項能力,可是媽媽見孩子總是扣不好,有時會急得發脾氣,也讓孩子覺得被責備,造成親子的關係緊繃。
圖片來源: GOOGLE
於是張旭鎧治療師建議家長:「給孩子時間練習。」若有計劃出門,可提早1小時讓孩子練習穿衣服、慢慢扣好扣子。此時媽媽可以做點家事,甚至離開現場讓孩子自己嘗試。當孩子扣好一顆鈕扣,記得鼓勵他:「哇!你好棒,扣好一個了。」針對孩子的好表現進行稱讚,孩子不僅會越做越好,還會越做越快。
一般而言,3歲前的自理能力是單一動作,例如:扣鈕扣、穿鞋子;而3歲後的生活自理變得複雜,是一系列動作,像是穿好襪子和鞋子,揹起背包開門準備上學。因此,張治療師指出:「3歲前應建立好基礎的生活自理,否則可能影響孩子將來學習搭乘交通工具、幫忙整理家務,甚至將來上小學安排作息等一連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