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寶寶喜歡和別人互動嗎?每次到公園,孩子是否總是蹲在角落獨自玩耍呢?身為爸媽,一定要了解各階段孩子的發展歷程和玩樂重點,才能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幫助他玩得更開心。
各年齡的身心發展與遊戲方式
《1歲前》無目的玩樂
從腦部的發展過程來看,1歲前大腦內各領域仍獨自發展,在還沒有協調整合的狀態下,孩子無法與別人保持密切的良好互動。舉例來說,接球必須先使用視覺能力判讀球的距離,再決定何時伸手接球,1歲前的孩子還無法辦到良好的視動協調,所以總是無目的獨自玩耍。張旭鎧老師建議,此一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化身成孩子的大玩具,不管是扮鬼臉、拿浴巾玩躲貓貓,簡簡單單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2歲前》粗動作發展
從社會化的面向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因為害怕落單喜歡跟著別人的腳步,卻還不太懂該如何和照顧者以外不熟悉的人互動。孩子從爬行進階到會走路,眼睛開始接收不同高度的視野,對所有事物也分外好奇。這階段的孩子需要練習大肌肉的運作,家長可以提供海灘球、跳跳馬等玩具,協助孩子練習肢體協調性。
《3歲前》細動作發展
已經能投入喜愛的活動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手部的精細動作,可以選擇黏土、積木、串珠珠、拼圖等玩具讓孩子嘗試。不過,2~3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分享,會覺得眼前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可以逐漸導入分享的觀念,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跟別人分享。
《4歲前》豐富生活的經驗
孩子已經很會說話了,大動作和精細動作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願意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看出孩子的興趣取向。建議家長要多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比方說到公園玩孩子抓了一把沙說是炒飯,這正是創造力的展現,回家後媽媽就可以炒一盤讓孩子吃,告訴孩子裡面加了哪些美味的配料,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大小元素,都可以成為豐富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原料。
教玩具的選擇
既然要從玩樂中學習,適時增添一些輔助的道具,通常對學習的效果有加乘的作用。但這裡所指的學習道具,並不意謂要買最新、最好的教材,而是要依據孩子當下的年齡調整遊戲方法。
以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的積木為例,使用方法從散亂、直線、平面再到立體排列組合,依孩子正值的年齡階段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玩法,家長不用刻意時常更新玩具,雖然適齡的玩具最符合孩子當時的發展需求,但家長陪孩子挖掘不一樣的新玩法,一樣可以達到適齡的效果。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對嶄新的玩具通常能維持1~2天的好奇,幾天後卻又好像失去興趣,又跑回去玩最熟悉的舊玩具,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學習,家長只要每天帶孩子摸一摸新玩具,同時間腦部也會演練著新玩具的玩法,過一段時間孩子重燃對新玩具的興趣了。
玩樂中學習效果加倍
有的家長拿著字卡要求孩子練習辨識數字,但對於孩子而言,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圖案是「1」,另一張卻又叫「2」,因此,我們應該在玩樂的過程中帶入學習觀念,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學會。
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可以找幾個籃子,上頭貼了大大的數字1、2、3……,再讓孩子玩丟球遊戲,投中了就鼓勵:「好棒喔!你丟中了1號!」下次孩子再接觸數字,就會回憶起:「這個上次玩丟球的時候有看過!」有了開心的經驗,能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接受度、拋開恐懼的心情,孩子更願意進一步認識數字,而且會覺得學習好好玩,之後也更愛上學習。
-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社團法人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
-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 經歷:臺北市立和平醫院職能治療師/臺北市私立復興小學專注力講師
以上文章轉載自2014年1月號No163媽咪寶貝
更多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