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
當孩子出生時,如果您已經在使用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s),那您的孩子就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我出生在還沒有網路的時代,所以是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您可以想像這樣的世代差別,在使用數位載具的觀念、習慣與想法上會有哪些不同呢?
記得有一次帶雙胞胎到台北百貨公司林立的信義區,姐姐問「怎麼到處都是螢幕啊!」,我環顧四周發現櫥窗中、大樓看板、路邊攤位,電梯內、專櫃上,都看到螢幕廣告傳達訊息。我們已經很習慣周遭的電子螢幕,但是當我很刻意觀察它們的存在時,卻覺得這些螢幕光害以及跳動的畫面很傷眼睛。以前螢幕廣告沒那麼多,你可以選擇不看,現在多到只要一眼望去都是螢幕,這些也應該算screen time,螢幕使用時間吧?
雙胞胎學齡前,我們跟許多父母一樣,吃飯時間偶爾會把iPad拿出來,播孩子最愛的英文卡通。雙胞胎是數位原住民,小學時要透過數位載具上網查資料完成作業,一開始家裡先有桌上型電腦,有簡單上網與文書處理功能,她們因為愛畫畫,所以接觸小畫家軟體創作,我告訴孩子不會不准她們用電腦,有需要就可以用;國小五年級時,雙胞胎開始帶家中淘汰的手機上學,主要是接電話方便大人接送,而且只能在有wifi的地方才能連線上網,雙胞胎這時候會找youtube影片觀看,這一刻我知道孩子進入了網路世界。如果使用得當,網路世界對大人和孩子會是美好的,享受科技帶給生活的便利性,如果使用不當,孩子過度沉迷,網路世界就會像是世界末日,孩子有可能成為zombie generation 殭屍世代。
要數位原住民不能碰數位載具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出生的年代樣樣都和數位載具有關,但許多研究發現,特別是這段全球因為疫情必須封城,孩子螢幕使用時間劇增,家長該如何幫孩子建立正確的使用習慣呢?如果家中有小小孩,照顧者可能是父母、長輩或保母,若要用手機或平板輔助照顧,例如播英文音樂,看英文卡通,就讓孩子只能在這時間接觸,簡單來說,就是要控制時間,控制用途。嬰兒時期的學習要以和照顧者的互動為主,這時期的孩子透過模仿大人的動作表情來學習、了解世界發生什麼事,若一味依靠螢幕保母其實會限制發展。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兩歲前不要讓孩子看手機,如果大人自己一直用手機玩遊戲不和孩子互動,耳濡目染之下,除了影響孩子身心發展之外,生活中也可能會比較依賴數位載具,甚至變成要有手機或平板看卡通才願意吃飯,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我的教養態度不傾向「禁止」孩子做家長認為不能做的事,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越禁止,孩子就越好奇想做。所以我是等孩子可以溝通時介紹數位工具,告訴孩子這工具的特色、好處和可能的影響。雙胞胎在幼稚園時知道爸爸媽媽會用手機工作,我時常抱怨因為可以透過手機工作,所以我回家時還得工作,小小的螢幕讓我眼睛很累,脖子也不舒服,再利用機會告訴雙胞胎使用時間過長、固定一個姿勢太久會讓身體不舒服,這是造成的後果和負面影響,我會請孩子提醒我要休息,讓她們來監督我。當孩子用平板看英文卡通時,我會先提醒卡通大概幾分鐘之後會結束,iPad也要休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明白數位載具只是一個工具,不能一直依賴它。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5歲的孩子,每天螢幕使用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而且這一個小時應該提供給孩子高品質的學習內容。
數位載具的使用包含電腦、手機和平板,工具使用得當就是很好的教養工具。有個研究根據2-17歲的孩子調查,發現每天螢幕時間若超過四個小時可能影響大腦發展以及身心健康,造成情緒不穩定、對事情好奇心降低,自我管理變差,容易分心,這樣的孩子不容易照顧,社交方面會出現問題。孩子成長過程中引發好奇心與刺激學習的工具很多,每個家庭的環境和科技融入生活觀念都不一樣,但希望數位工具能成為我們教養和孩子學習的神器,而不是鈍器。
這篇文章出自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由雙語寶寶網站團隊製作。歡迎您訂閱我們為幼兒雙語學習特製的podcast頻道,吸收更多雙語教學知識,讓我們一起學習,陪孩子快樂成長。
更多幼兒教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