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們一方面希望他們快樂的成長,一方面希望他們與眾不同。在台灣填鴨教育的體制下,許多人雖然認同美語的重要性,但談到過往的學習經驗,卻少有愉快的回憶。
本篇文章將釐清7個關鍵問題,協助您掌握在家自學美語的重點觀念與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美語!
本文包含以下內容︰(點擊標題快速前往)
- 幾歲開始學美語比較好?
- 父母不會美語,孩子也能學得好嗎?
- 孩子容易分心,會不會學不到東西?
- 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該怎麼辦?
- 我擔心自己時間不夠,無法陪伴孩子學習怎麼辦?
- 是不是等孩子長大點,再開始參加美語活動?
- 如果使用二手產品或網路學習資源,是否也能學好美語?
- 申請迪士尼美語體驗包,馬上打造居家美語環境!
幾歲開始學美語比較好?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越小開始接觸美語越好。近年的研究發現,學齡前開始學習美語,會有以下好處。
能更好的理解語言的社交意義
Mia Nacamulli在TED的講座中指出,大多數成人在學習語言時,只會運用到左半腦,但幼兒在學習語言時,卻是使用兩側的大腦。因此,後者能更好的將語言運用在不同社交、情感的情境中。
能輕易區分出音素(Phoneme)
辨識音素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一個詞的任何一個音素若被換成別的,例如將pen[pɛn]讀成pin[pɪn],那麼它的意義也會隨之改變。
華盛頓大學語音與聽力科學教授Patricia Kuhl博士的研究發現,6個月的嬰兒已經可以察覺出音素的不同,但這個能力會在他們10個月大時,逐漸消失。因此,若在孩子10個月大之前,提供他們雙語的學習環境,他們便會以學習母語的方式,同時精通兩種語言。
▲ 幼兒的大腦能識別出細微的音素差異。
主管外語的大腦區塊,會永遠活躍
2014年一項加拿大的研究,將觀察對象分為3組︰中法雙語使用者、法語使用者、以及3歲前便離開中文環境的法語使用者。透過磁振攝影,研究者發現,當聽到中文時,第一和第三組受測者,呈現極為類似的腦波反應。他們推論︰幼年有接觸過外語,儘管之後中斷使用,大腦仍會對此外語產生反應,並等待某天派上用場。
▲ 中斷外語學習後,大腦(中)仍會同雙語者(右)一樣對外語有反應。
儘早讓幼兒接觸雙語,除了可以有較佳的學習效率外,也能對他們的大腦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
延伸閱讀︰從免費的學習資源入門吧!
父母不會美語,孩子也能學得好嗎?
其實相較於成人來說,幼兒的大腦是更強大的語言分析器。他們能辨識連父母的聽不出來的音素差異。研究發現,幼兒從社交互動中的學習成效佳,這包含與照顧者和同儕的互動。所以,父母應該扮演的不是老師的角色,而是支持者與鼓勵者。比方說,每天固定撥出一個時段,認真陪伴孩子學習,並給予孩子鼓勵,讓他們感受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便足夠了。
而美語教材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坊間的單字卡、點讀筆、或是美語兒歌,雖然給孩子有趣的學習媒介,卻無法提供完整的社交互動、情緒表達的情境。研究發現,幼兒從社交互動中的學習成效佳,這包含與照顧者和同儕的互動。因此,在孩子將單字、句型背得滾瓜爛熟之後,遇到外國人還是如鲠在喉、裹足不前。這或許代表孩子正處與「語言沉默期」,可能也反映教材限制了孩子的天花板。當遇到這個狀況時,建議家長們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訂立有系統的學習計劃。
活用美語教材的3個心法︰
- 選擇教材時,應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再逐漸擴展。
- 各項教材之間,最好可以彼此延伸或呼應。
- 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劇情或情感的要素,引導孩子多做情境聯想。
孩子容易分心,會不會學不到東西?
一般而言,3歲兒童的專注力約在15分鐘以內。如果孩子的專注時間很難堅持到15分鐘,父母可以先試著調整學習的形式與時間長度。例如,當孩子在練習顏色的單字卡時,可以一邊拿出黏土,來指引孩子找出特定顏色的黏土塑型,再順道練習形狀與數量的單字。如果孩子的美語程度較好,也可以利用黏土做出水果或其他物品,來作為角色扮演的遊戲道具。
在學習過程中加入變化性,並適時讓孩子自由發揮,讓孩子覺得有趣,便可以達到學習的效果。不要把學習美語當作是目的,而是在遊戲過程中會使用的語言,親子之間就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學習壓力了!
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狀況,父母可以先思考以下幾點︰
- 有沒有其他支持性的教材,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
-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 有沒有外部的刺激,能刺激孩子的學習動力?
關於第一點可以參考上一段的說明,或是在網路上搜尋「遊戲化學習」,通常可以獲得許多靈感。
延伸教材
當孩子美語學習出現疲乏狀態時,可以觀察他們在生活經驗上,有什麼新發現。
比方說,幼稚園的戶外教學帶孩子到了動物園,回家後孩子正興奮地想分享他們的發現,這時就可以透過單字卡片、指偶等教具或玩具,順勢引導他們認識動植物的單字,或是和孩子用對話來鋪陳一段故事。當然,如果家中所選擇的教材過於單一,就很難採用這樣的做法。這時候,適當的外部刺激就很重要。
外部刺激
坊間有許多提供線上美語練習、夏令營、美語活動都會提供孩子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並與教材環環相扣。當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被激發,試著鼓勵他們找出答案,便能將他們拉回到學習正軌。
另一種激發孩子學習的方式是獎勵制度。家長可以先設定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以及獎勵,並鼓勵孩子朝目標邁進,以獲得應有的獎勵。
如果家中有其他孩子,也可以考慮重新分配親子時間的比重。例如老大目前對學習比較冷,父母可以允許他有較多的自由玩樂時間;而老么對於美語學習還沒有排斥感,不妨就多花點時間和他遊戲互動。這時候,老大為了吸引父母關注,很可能也在旁邊竭盡所能的表現自己,這時候就可以邀請他重新加入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步調,當學習出現停滯時,不妨利用孩子的興趣、或是想被父母肯定的心態,把他們再度拉回到學習的正軌上。有時候,讓孩子複習較簡單的內容,重拾學習的自信,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唷!
我擔心自己時間不夠,無法陪伴孩子學習怎麼辦?
時間不夠的確是許多家長共同的心聲。下班回到家,短短2個小時內,需要完成煮飯、洗碗洗衣、幫孩子洗澡刷牙、陪伴睡覺等艱鉅任務。不過,如果能善用每段零碎時間,一年下來孩子也能累積數百個小時的美語學習時數。
以《迪士尼美語世界》為例,晚上可以學習的時段有︰
- 飯時可以播放營造美語氛圍的音樂、歌曲或影片。
- 洗完碗陪孩子玩玩語言學習玩具。
- 洗澡的時候,和孩子練習單字海報或玩洗澡遊具。
- 睡前讀一段故事課本。
這些內容彼此連動,各主題也都圍繞著孩子的生活經驗。因此,父母無須在作息上做出太多改變,也能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時間有限的狀況下,先設法提升學習的質量。一旦養成習慣,就能感受到孩子的進步。
是不是等孩子長大點,再開始參加美語活動?
幼兒的睡眠時間長、專注力較弱,因此許多父母擔心這個階段參加課程,對孩子的實質幫助可能不大。的確,就算是同齡的孩子,在語言與肢體的發展上也可能有所差異。這些都是語言類活動在設計上,需要克服的難題。
不過換個角度想,對孩子而言,參加完活動之後可以獲得哪些難以取代的體驗呢?首先,是透過美語進行互動的體驗;語言畢竟是一種社交工具,如果讓孩子們習慣參與美語活動的場合,將有助於他們以母語的方式來學習。
其次,活動結束後孩子們大多數會反芻活動中他們最感熟悉的部分,並且再次探索與其相關的各種教材。透過這樣的循環,已經學過的東西,會從略懂逐漸演變成精通,這將有助於孩子邁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美語活動的主題與活動目的各有不同,有些適合嬰幼兒、有些適合大孩子,因此不要抱持著「志在參加」的心態,幫孩子挑選合適的活動比較重要。
如果使用零散或網路學習資源,能否達到一樣的效果?
網路上有許多學習資源可以免費使用,只有時間,是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得花費的成本。
考量學習所需的時間與預算,當家長在選擇使用零散或網路學習內容時,需要考量以下幾個問題:
- 零散的學習內容,缺乏連貫性與架構,不適合需要系統性支援的家庭。
- 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學習內容可能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身心法展不符,導致孩子學習時挫折感重。
- 品質良莠不齊,尤其Youtube上存在許多偽裝成幼兒頻道的不當內容。專業有品質的學習內容,需要經過專業的教育團隊研發與設計。
- 難以無縫的整合於零碎時間中使用,需要安排額外的親子時間,長久下來難以延續。
幼兒時期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讓孩子接觸優質、專業且有系統的美語學習內容有其重要與必要性,因為那是為孩子奠定一個強而完整的語言基礎的唯一機會,基礎奠定了,孩子未來的美語之路會走得更穩、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