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兒專家都教我們如何與孩子溝通,怎麼樣教他們做正確的事情。然而,父母的生活並不只有孩子,經過忙碌的一天,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飯的時候,爸媽聊一聊工作上的辛苦和煩惱,品評一下今天見到的人事,八卦一段爆炸性的新聞等等,說這些話的同時時候,孩子都在旁邊。大人也許以為這些事情和孩子都沒有關係,所以他們聽到也不要緊。真的嗎?
其實,每一個孩子就像海綿,他會自動被吸引到你帶有感情色彩的話語中。你以為他對這些閒聊都不感興趣,但其實他都聽到了,不管懂不懂,他會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結果也許會給你帶來尷尬,或者對小孩造成傷害。
孩子就是傳聲筒…..怎麼辦呢?
凡是你覺得不可以讓外人聽到的話,都不要在孩子身邊講。
小孩不會撒謊,他們聽到什麼,就會說什麼。父母在講話的時候也許孩子在一邊玩,但他們很可能會在第二天去幼稚園裡和老師講父母說過的話。假如你評論的是另外小孩的父母,或者幼稚園老師,想想看當孩子複述你的話的時候,場景會是多麼尷尬!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致
一方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另外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要跳出來批評。不同意見可以在事後好好溝通,這個溝通的過程最好不要給小孩聽到,特別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不愉快的衝突。
爸爸覺得小孩在沙發上跳跳沒關係,媽媽卻覺得沒規矩? 媽媽喜歡兩頓飯之間給孩子吃點餅乾?,爸爸卻覺得零食吃太多了? 媽媽想讓孩子學鋼琴,爸爸想讓孩子學足球?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如果他發現父母在什麼地方不一致,他會很快的利用這個不一致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父母就很難給小孩制定規則,因為他會總是可以利用父母之間的不同來打破規則。更有甚者,如果父母在對待孩子方面長期有矛盾,會對小孩造成心理傷害,他會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甚至產生罪惡感。
發洩抱怨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怎麼辦呢?
實在需要發泄時,請別讓孩子聽到。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媽媽每周固定有一天要帶小孩去兩個才藝班,所以那一天她總是非常奔波,她就經常抱怨很累。這個孩子本來是很喜歡這兩個才藝班的,但是一期上完,說什麼也不願意繼續上了。這個媽媽也很驚訝,因為她知道孩子喜歡上,其實她也很喜歡帶孩子去,她只是抱怨一下累,抱怨完就沒事了。但是孩子卻不這麼想,孩子總是聽她的抱怨,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其實連成年人也不喜歡旁邊有個人成天在抱怨,這些都是所謂的負能量,讓聽的人心情不好。父母習慣性的抱怨更加會給孩子一個消極的態度,他耳濡目染之下也很可能變得和你一樣。還有,別養成抱怨自己小孩的習慣。有的父母會對著其他人抱怨自己的孩子,或者出發點只是要謙虛一些,於是就挑孩子的一些缺點來說。可小朋友就在一邊,他會聽到的,這會讓他們覺得羞恥。孩子很小就有自尊心了!
家庭危機不宜當著孩子討論
如果真是遇到會影響全家人的危機事件,也不一定要完全瞞著孩子。父母可以告訴他們一些基本事實,並且說明這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改變,比如需要搬家了,或者本來答應孩子的旅行沒有辦法去了。當孩子明白了生活會有什麼具體變化,他就不會焦慮不安、失去安全感。
如果家庭遇到危機,比如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突然失業,或者夫妻感情遇到強烈考驗,這種時候,最好不要當著孩子面討論。孩子不一定能全部理解事情的原委,但是他們能體會出父母所面臨的壓力,而很有可能他會把事情想像得比實際還更可怕。
災難性的世界新聞要小心討論
這樣的新聞不需要隱瞞,但要同孩子好好解釋,讓他們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新聞上報導了哪裡出現災難性的大事,比如福島地震海嘯,父母之間討論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要顧忌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對他們來說,世界很小,說不定他會誤以為海嘯明天就發生在家裡旁邊的小河中。
所以父母在孩子周圍要小心說話。
如果你覺得孩子聽到了什麼,不要含糊過去,問問他,告訴他講給爸爸媽媽聽沒有關係,幫助他們理解他們聽到的東西。有時候,甚至可以故意讓孩子「偷聽」到你們的說話,比如你要稱讚孩子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試試背著他講給其他人聽,卻又讓他能夠「偷聽」到,這個力度可是比當面讚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