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
「怎麼還在玩?」「功課寫完了沒有?」「這不是拿來玩的!」「怎麼玩得髒兮兮的?」
這些碎念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和許多爸爸媽媽一樣,有時候會想,孩子這麼喜歡玩,玩這麼久,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或是也和我一樣感覺孩子怎麼一直在玩,或是在不該玩的時候還在玩?我的雙胞胎女兒現在12歲了,在妹妹小一的時候,她說:媽咪,小孩的人生就是玩啊!這句話,對我這個念教育的媽來說是當頭棒喝。
我最近關注臉書一位美國廚師爸爸,影片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廚藝,而是他和兩歲女兒的互動。影片中的小女孩玩得很開心,除了大膽嘗試不同食材外,他也大膽地讓小女孩使用不同工具,從旁給予協助,耐心觀察孩子的動作給予回應,同時還得看著鏡頭解說。我看著看著,常會忘記他是在介紹怎麼做一道甜點,但對於小女孩樂在其中的模樣倒是印象深刻。如果,「玩」這件事像我女兒說的「是小孩的人生」,那麼玩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呢?
研究「玩」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的理論很多,例如美國心理學家 Jerome Bruner 認為孩子要發展認知、要能思考,一定要親自主動去體驗,這似乎在告訴家長,如果我們主導或強迫孩子玩一個孩子不喜歡的遊戲,是不恰當的。義大利教育家 Maria Montessori (蒙特梭利女士)專注於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她認為孩子需要透過有架構性的去學習,不是自發性的。所以,有設計過的遊戲,是不是比較適合?瑞士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皮亞傑)將孩子的認知發展從感知運動、邏輯思考形成一直到具體運思和形式運思分為四個階段,這似乎在告訴爸爸媽媽,孩子在不同階段可以做和做不到的事?蘇聯的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 (維高斯基)認為兒童發展深受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他提出一個 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近側發展區,認為教育必須走在兒童發展之前,引起、激發與啟動一連串的發展,除了了解兒童發展之外,與孩子互動的照顧者或教育者,或許能想一下玩怎樣的遊戲可以刺激孩子發展。
影響幼兒發展的五種「玩」
這幾位專家從不同觀點提出玩和兒童發展的關係,如果父母具備一些教育理論的知識,在教養孩子就會比較輕鬆。我參考英國一位長期研究兒童發展的小兒科醫生 Mary Sheridan 所著作的 Play in Early Childhood,書中歸納孩子有五種不同的「玩」。
一、 Active Play
常指和孩子肢體動作有關的,而且常發生在早期,例如孩子開始有轉頭、爬或是踢的動作,從大人角度來看,這些都是肢體的動作,但對孩子而言就是在玩,這個階段可以陪孩子玩一些大肢體的遊戲:跳躍、跑步、扭動身體等等。
二、 Explorative and Manipulative Play
這個種類的玩指的是孩子利用感知,透過物件來「發現」與「體驗」東西的存在,開始會有空間感,大致從三個月大時就開始了。例如孩子透過手眼協調抓東西,觸摸、感知東西的存在,所以家長可以用不同的玩具和孩子互動,刺激孩子的感官。
三、 Constructive Play
指的是孩子開始會「做出東西」。例如堆積木的遊戲,小小腦袋除了認識積木外,還要能思考怎麼把積木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家中玩具一定會有類似積木的玩具。
四、 Pretend Play
「假裝」或是「扮演」的遊戲,孩子透過想像力,模仿與假裝。記得我小時候很喜歡假裝自己是我外婆在做飯,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大人可以常陪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觀察模仿而來。
五、 Games with Rules
有遊戲規則的玩,這時候孩子應該已經知道分享、輪流、遊戲有輸贏結果的概念。四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一起玩,自己訂定遊戲規則,這時候,大人也會參與一起遊戲,有時候可能為了規則看法不同,會和孩子有不同的互動。
這五種玩的類別,除了是因為兒童發展到某個程度會有不同的玩法外,當家長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幾種類別陪孩子玩並做不同的變化。「重複」在學習中是個重要的技能,但我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重複做一件事情到某個程度,就會覺得無趣,建議家長可以思考這五種玩法具備的不同功能,想一下你希望孩子從玩中達到什麼目的,換一種重複的方式,就會產生一種新的遊戲,孩子又可以好好的玩嘍!
參考資料
- Sheridan, M., Howard, J., & Alderson, D. (2010).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3rd ed. Revised and updated by Howard J., Alderson D. Routledge.
這篇文章出自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由雙語寶寶網站團隊製作。歡迎您訂閱我們為幼兒雙語學習特製的podcast頻道,吸收更多雙語教學知識,讓我們一起學習,陪孩子快樂成長。
更多育兒相關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