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
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聽古典音樂會讓嬰兒變得更聰明嗎?您是否聽過莫札特效應?嬰兒對聲音的反應會因為音高和速度而不同,當照顧者和嬰兒溝通時,嬰兒對於速度比較慢、和緩音調的父母語或音樂比較有反應。研究顯示,如果在嬰兒時期用聲音加上影像來刺激溝通,與單獨只用聲音和孩子溝通相比,前者比較有效也比較能吸引嬰兒注意力。
孩子語言發展與引導方式
嬰兒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他們腦袋能理解的東西還很有限,只用聲音引導比較無法吸引嬰兒注意。但是,當聲音加上影像、圖片或實體的東西,嬰兒同時使用「聽覺」與「視覺」會讓注意力比較集中。當希望孩子叫自己媽媽時,我們會指著自己的鼻子說:媽媽,嬰兒因此能將聲音和影像連結並開始理解。如果家長拿著一隻貓的手指偶對孩子說a cat,孩子聽到聲音結合所看的、可理解的動物貓時,孩子也會把貓這個動物和a cat聲音做結合,除了理解意思,也接收到聲音,我們用這種方式引導孩子接觸英文,孩子是不需要中文翻譯的。當下次看到貓這個動物時,聽到中文發音「貓」,孩子會知道這個動物還有一個發音是「貓」。重點不是先接觸哪種語言,或用翻譯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而是聲音和影像、圖片的結合,孩子自然會理解意思。
音樂可以安撫情緒還能學英文
音樂除了有安撫情緒的作用之外,因為具備重複節奏和可預測的特性,常被拿來當做學習的重要方式。專家學者針對嬰兒做了一個測試,和孩子玩Peekaboo躲貓貓遊戲,家長用雙手蓋住自己的臉,然後說Peekaboo,並在說”boo”時把手打開並面帶微笑,孩子通常會用笑來回應,重複幾次,孩子會越來越開心。然後大人說Peekaaaaaaaaboo!讓boo出現的比較晚,神奇的是孩子會等待,等聽到”boo”,加上大人雙手張開露出笑臉,孩子又笑了。這測試告訴我們,因為孩子知道下一步是什麼,所以會延遲注意力等待事情發生。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把注意力擺在重複和可預測事情上的特質,這也解釋為什麼讓孩子透過聽或唱英文歌來學習是省力也有效。音樂的重複規律性讓孩子知道要期待什麼,注意力提高之後學習就會發生。
什麼是莫札特效應
我們來談談莫札特效應。90年代有個研究發現,當孩子聽了10分鐘莫札特的音樂之後,在活動或任務會有比較好的表現。但後來有研究指出,表現好的原因不是因為莫札特的音樂,而是因為孩子在聽音樂時,覺得這音樂很舒服,注意力變得比較集中。我跟雙胞胎提了莫札特效應,當晚做功課的時候,他們上網尋找Mozart的音樂,邊聽邊算數學。雙胞胎妹妹說媽媽你騙人,莫札特的音樂讓我無法專心。因為她選了「魔笛」Magic flute,剛好聽到女高音在唱歌,唱腔很特別也吸引她的注意,於是無法算數學。對學業很認真的雙胞胎現在是國中生,但數學對她們是罩門,才會希望莫札特的音樂能幫忙,這是孩子知道莫札特效應後很有趣的反應。也有研究是讓學生聽流行音樂,認為有助於心智的發展,重點在於學生是不是喜歡、欣賞這樣的音樂,聽音樂的同時腦部被正向情緒刺激,注意力集中後學習也比較有效果。
有一個針對五歲日本小孩的實驗,這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讓這組孩子畫畫,記錄畫畫的過程與所花的時間。幾天之後,進入第二階段,這個階段讓孩子在三種不同的狀況之後畫畫,分別是:
- 吃飯時間聽孩子熟悉的音樂一個小時,再畫畫。
- 吃飯時間有老師彈著孩子熟悉的鋼琴曲子,有些孩子邊聽邊唱,一個小時之後再畫畫。
- 吃飯時間聽古典音樂一個小時。之後再畫畫。
第三階段,讓這組孩子畫第二張畫再跟第一階段相比,發現當孩子聽或跟唱熟悉的歌曲後,作畫的時間變得比較長,也就是說,孩子專注在畫畫的時間變比較長。同樣的實驗也運用在大人身上,和聽古典音樂比較,當聽到熟悉的歌曲或音樂之後,大人比較有創造力、有活力,也比較有科技力。
這實驗說明若孩子喜歡也享受莫札特的音樂,產生正向情緒,那麼莫札特效應就會發生。能幫助學習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讓孩子能享受、能欣賞的音樂才是重點。如果我們想了解孩子喜歡哪首英文的音樂或歌曲,就讓孩子多聽、多接觸。當孩子在做功課或活動時,播一些孩子喜歡或熟悉的英文歌曲當作背景音樂,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是有幫助的。雙胞胎現在做作業時都會聽音樂,不是想逃避爸媽的碎念,而是聽熟悉的音樂讓她們更能專注在作業上。
音樂對孩子的影響
幼兒教養是從觀察孩子特性開始,如果幼兒對聲音、音樂的反應有這些特質,就應該利用這些特質引導發展。音樂的重複和規律的特性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注意到並且有反應,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這一切和情緒有正向關係。不管是嬰兒聽到熟悉的父母語,或是讓人覺得舒服熟悉的音樂,正向的情緒讓學習更有效,所以當孩子情緒低落時,請不要逼孩子學習,負面情緒是影響學習的最大阻力。
參考資料
- Deckner, D. F., Adamson, L. B., & Bakeman, R. (2003). Rhythm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cy, 4(2), 201-217. https://doi.org/10.1207/S15327078IN0402_03
- Mather, M., Clewett, D., Sakaki, M., & Harley, C. W. (2016). Norepinephrine ignites local hotspots of neuronal excitation: How arousal amplifies selectivity in perception and memor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9.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15000667
- Mento, G., & Valenza, E. (2016). Spatiotemporal neurodynamics of automatic temporal expectancy in 9-month old infants. Scientific reports, 6(1), 1-10. https://doi.org/10.1038/srep36525
- Schellenberg, E. G. (2012). Cognitive performance after listening to music: A review of the Mozart effect. Music, health, and wellbeing, 324-338.
- Schellenberg, E. G., Nakata, T., Hunter, P. G., & Tamoto, S. (2007). Exposure to music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Test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Psychology of music, 35(1), 5-19. https://doi.org/10.1177%2F0305735607068885
- Sloutsky, V. M., & Robinson, C. W. (2008). The role of words and sounds in infants’ visual processing: From overshadowing to attentional tuning. Cognitive Science, 32(2), 342-365. https://doi.org/10.1080/03640210701863495
- Tew, S., Fujioka, T., He, C., & Trainor, L. (2009).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transposed melody in infants at 6 months of ag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69(1), 287-290.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9.0484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