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andra 老師,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我有兩個腦袋,一個是教育腦,一個是商業管理腦。我想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碎念教養的經驗,也想以教育者的角度,提供家長專業又實用的語言學習知識。-Sandra 老師語言學習教養碎碎唸頻道
教育性的數位或影片內容,對嬰幼兒學習是有幫助的,只要具備互動性,讓孩子可以參與內容,學習就能產生黏著度。現在觸控螢幕很普及,孩子可以用手碰螢幕選出與聲音對應的圖片。我記得雙胞胎小時候曾玩過一個App是幫一個怪物刷牙洗臉,螢幕會跳出幾隻長相類似的刷子,孩子得選一支把刷子移動到怪物的嘴巴,然後幫怪物刷牙,刷牙同時,會出現泡泡還有刷牙的聲音,孩子感覺可以和怪物互動,加上有音效吸引注意力,覺得有趣也會重複地玩,之後我們還玩了剪頭髮,換髮型的App遊戲。
在這互動性中,除了包含孩子主動和數位內容或影片互動之外,內容給孩子反饋是個很重要的設計,因為反饋給孩子一個回應,孩子得到之後,便知道剛剛的動作是如何被接收。另外,「重複性」對嬰幼兒學習也很重要,同樣的素材一直重複能強化孩子的學習。
實驗:嬰幼兒從影片學習然後溝通
如果太仰賴看影片,可能會造成嬰兒對2D和3D物件的混淆,研究也顯示,單單讓孩子看影片的學習效果並不好。曾經有個實驗,是讓孩子學習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這個研究想了解嬰幼兒是否能從影片中學習,然後做溝通。這個實驗挑選了18個物件的名字,用手語表達,爸媽讓孩子每次看影片15-20分鐘,每週四天,總共三周。
孩子分成四組:
- 孩子單獨看影片。
- 父母陪孩子看,與孩子互動,陪孩子一起用手語,問孩子問題。
- 不看影片,父母透過閱讀,教孩子手語。
- 完全沒有任何引導學習手語。
實驗的結果發現:1-3組的孩子看到圖片,都可以打出手語,而且第一組,孩子自己看影片的表現最好。另外,第2組在家陪看的父母表示,孩子在家的表現比較好。那學習的黏著度呢?在暫停一周,不看任何影片之後,發現有父母陪看的孩子,表現最好,反而第1組自己看影片學習的孩子表現最差,比第3組不看影片,父母透過閱讀的方式教手語的孩子表現還差。這個實驗再次證明,陪伴孩子學習,與孩子透過影片內容互動是很重要的。
舉例:帶孩子看影片互動的方式
提供幾個帶孩子看影片互動的方式。針對嬰兒:當嬰兒可以坐著看影片時,看的內容應該是真人真事的內容,例如介紹在家吃飯、和爸媽一起玩,介紹玩具的影片。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剛開始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就從真人真事開始。在看影片前,爸媽可以針對影片內容,先帶孩子摸摸或看一下人與物件,做些動作然後「點名」,例如手拿杯子做喝水動作,說drink,指著玩具說ball,然後帶孩子看影片,重複幾次之後,再從螢幕回到現實,對真人真事再「點名」。針對會說話以及會回應的孩子:看影片前可以先跟孩子說說會看到什麼,點出關鍵字或句子,陪看影片過程中,可以問孩子Can you point to the ball? Can you show me where the ball is? 類似這樣的問題。看完之後再回到現實,問問孩子喜歡剛剛的影片嗎?感到開心嗎?
這些「看影片前」的暖身是在替孩子做準備,看影片重點擺在互動,目的在引導,確認孩子認識影片中關鍵的人事物,「看影片後」留時間讓孩子表現或表達他對影片內容的理解,對影片的感覺等等。當孩子再大一點看卡通時,步驟也是一樣,不同的只是家長陪著,和孩子一起欣賞學習。
注意:嬰幼兒看影片學習的條件
嬰兒可以利用影片學習,但是有幾個條件,除了內容需要具備互動性之外,適合孩子的圖像和聲效的搭配也很重要。其實,最重要的是家長帶孩子看,並做適度的引導與互動。許多時候我們讓孩子看影片只是希望孩子安靜,也可以打發時間,孩子單獨看是可以學到東西,但是大人陪看與互動,學習的黏著度才會高,學習黏著度高,我認為才是真正的學習。
參考資料
- Chonchaiya, W., & Pruksananonda, C. (2008). Television viewing associates with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Acta Paediatrica, 97(7), 977-982. https://doi.org/10.1111/j.1651-2227.2008.00831.x
- Daffern, H., Keren-Portnoy, T., DePaolis, R. A., & Brown, K. I. (2020). BabblePlay: An app for infants, controlled by infants, to improve early language outcomes. Applied Acoustics, 162, 107183. https://doi.org/10.1016/j.apacoust.2019.107183
- Dayanim, S., & Namy, L. L. (2015). Infants learn baby signs from video. Child development, 86(3), 800-811. https://dx.doi.org/10.1111%2Fcdev.12340
- Heller, N. A. (2021). Infant media use: A harm reduction approach.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64, 101610. https://doi.org/10.1016/j.infbeh.2021.101610
- Przybylski, A. K., & Weinstein, N. (2019). Digital screen time limits and you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90(1), e56-e65. https://doi.org/10.1111/cdev.13007
- RCPCH (Royal College of P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The health impacts of screen time – a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parents [PDF File]. https://www.rcpch.ac.uk/sites/default/files/2018-12/rcpch_screen_time_parent_fact_sheet_-_final.pdf
- Straker, L., Zabatiero, J., Danby, S., Thorpe, K., & Edwards, S. (2018). Conflicting guidelines on young Children’s screen time and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create policy and practice dilemma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 300-303. https://doi.org/10.1016/j.jpeds.2018.07.019
- Vandewater, E. A., Rideout, V. J., Wartella, E. A., Huang, X., Lee, J. H., & Shim, M. S. (2007). Digital childhood: electronic media and technology use among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 Pediatrics, 119(5), e1006-e1015. https://doi.org/10.1542/peds.2006-1804
- Zimmerman, F. J., Christakis, D. A., & Meltzoff, A. N. (2007). Television and DVD/video viewing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2 years.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61(5), 473-479. https://doi.org/10.1001/archpedi.161.5.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