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媽咪的母性是天生的,那麼,爸爸的「父性」呢?時常聽到很多媽咪都會抱怨先生不幫忙照顧孩子,或是爸比們會很無奈地表示,自己只要一靠近或一抱起孩子、小寶貝卻是用嚎啕大哭來回應……
畢竟,媽咪從懷孕起,就比爸爸提前上了10個月的「親子關係先修班」,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媽媽和寶寶的呼吸、心跳彼此相連,共同承擔懷孕的風險,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生命共同體」;因此,對於寶寶的存在,媽咪可說是做足了心理準備。然而,對許多爸爸來說,卻是直到孩子出生了,才真正面對這一個嶄新的角色,也才開始認真思考這個角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啟動爸比的父性本能!
常在許多親子出沒的場合發現,專注於寶寶的一舉一動似乎是媽咪的天性,但是爸比們的表現,卻不盡然如此。那麼,到底要如何能夠開啟爸爸的父性本能,讓他們多關心寶寶的一切?其實就像《小王子》一書中,狐狸對小王子說的一段話:「因為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付出了很多時間,所以她對你來說才會變得那麼重要。」 的確,讓爸爸一同參與寶寶的養育過程,是使他們愛上寶寶最簡單的方式,一般而言,從孩子一出生起,就參與餵奶、換尿片、幫孩子洗澡、玩遊戲…等日常照顧工作的父親,通常也會與孩子建立起較深厚的感情。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新時代爸爸,其實是很想幫忙照顧孩子的,但時常不知從何幫忙起,或是另一種很常見的情況是,因為媽媽不放心將寶寶交給爸爸來照顧,不給爸爸機會,擔心會弄傷孩子,或是爸爸協助之後,不但沒有肯定、反而還被碎念了一番;或是媽媽乾脆自己重做一次,這樣一來,爸爸當然會覺得很挫折、也不想再幫忙了。 其實,所有事情一開始都需要學習,媽咪一定要試著鬆手讓爸爸分擔照顧的工作,使他們在失敗中逐漸累積經驗,同時也別忘了男性也有自己的尊嚴,過程中耐心地給予指導,但要避免急躁的態度與斥責的語氣,如此一來,爸爸越做越熟練,成為一個育兒的好夥伴,媽咪也就能有更多自己的喘息時間,豈不是一個雙贏的好辦法!
只有慈愛不夠,更要敏銳地觀察孩子
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只有除了滿滿的愛心是不夠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是,必須細心細敏銳地去察覺孩子的各種狀況。因為,寶寶無法以文字或清楚的手勢說明他們需要什麼,得靠照顧者自己去發現,但老實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在玩躲貓貓的遊戲過程裡,對爸爸而言,這是一種相當靜態的活動,只要以毛巾遮住臉、過一下子再打開即可。但對寶寶來說,並不只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必須保持身體的平衡,再加以專注地跟著你前後搖晃的動作做出反應,是好玩、刺激卻也很費力的遊戲,因此,寶寶可能這一秒還很開心地跟爸爸玩遊戲,下一秒卻覺得累了,表現出不安或將眼神望向旁邊…等不專注的模樣,這其實代表著寶寶需要稍微休息一下了。 爸爸若是能夠理解寶寶的想法,就會耐心地稍微等待個幾分鐘,等寶寶重新主動對爸爸發出想遊戲的訊號,而不會勉強寶寶繼續,或是以為寶寶已經沒興趣了而放棄遊戲,這也是需要爸爸們多多與寶寶接觸,才能建立起的「父子同調」默契。
媽咪適時的協助
由於寶寶一開始較喜歡黏著媽咪,所以媽咪如果能在寶寶開心時,多抱著他跟爸爸一起玩,幫寶寶對爸爸建立多一點好感,如此一來,寶寶從小和爸爸有親密的關係基礎,長大一點之後,爸比自然而然就能發揮男性帶領孩子遊戲的能力,陪孩子玩一些比較刺激性的體能遊戲;如果從小孩子沒辦法和爸爸接近,之後爸爸也很難跟孩子玩得起來。
爸爸獨特的育兒影響力
雖然時代不斷改變、進步,但是在養兒育女上,很多父親的角色還是像古代一樣以「背影」出現在孩子的視線邊緣,雖然在實際生活裡,許多媽媽也要上班,但是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責任卻仍然主要由媽媽來承擔。 當然,爸爸們有許多的理由,例如:要加班、要出差、要應酬…,往往真心感受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時,都已經是孩子進入叛逆青春期、有了狀況必須處理時…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對孩子都會有遠的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因為孩子需要媽媽,也同樣需要爸爸的陪伴! 親子間的每一次擁抱、撫摸、對話、遊戲、互動,都在開發孩子的腦力、發展肢體、豐富情感、建立緊密關係,這正是為人父母的樂趣與幸福所在。孩子的成長需要許多陪伴,即便媽咪是專職家庭主婦,可以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但父母親間仍存在著兩性的差異,所提供的養分也不同。
究竟,爸爸對寶寶有哪些獨特的影響力呢?下一篇內容中,會再跟大家好好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