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GOOGLE
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關於兒童教育研究中發現,在家長對幼兒「管」的教養信念中,愈是採取嚴厲管教者,孩子的語言能力表現反而顯得落後,尤其在3歲至4歲半的幼兒身上最為明顯;這也意味著,當家長往往想透過嚴厲責罵讓孩子學會聽話時,其實只會讓孩子選擇「閉嘴」,乾脆什麼都不說。
調查中也發現,幼兒的語言能力表現和家長的管教特質也呈現高度關聯。管教信念嚴厲的家長,認同「現在的嚴厲管教,孩子將來會感激;只要孩子不聽話,都該受到父母的責罰;父母責罵或批評孩子,會讓孩子進步」等。但研究發現,家長管教信念愈嚴厲,孩子的語言能力表現會落後於「一般嚴厲」或「較不嚴厲」教育下的幼兒。此一研究結果在兩歲前的幼兒身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3歲至4歲半幼兒身上卻很明顯。
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麗端解釋,當家長在教養的信念上愈趨向嚴格,愈容易出現負向管教的行為,例如孩子不聽話就過度責罵、以限制孩子的行動來進行管教,如罰站、不准玩玩具等,甚至是容易因行為失控而打孩子等,反而容易讓孩子更加退縮、不敢表達,因而失去口語練習的機會與意願。她建議孩子犯錯時採取適度的管教,更重要的是要對孩子的需求正確與正面的回應,才能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面對孩子不聽話,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
找到適合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父母首先應該想想有沒有其他表達或溝通的方式?而不是用自以為是的方法硬要孩子接受,一定要找出適合的方法,至於要怎麼找?就是盡量去嘗試,知道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願意和爸爸媽媽玩,那就是可以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當然,不能只有規則,更重要是要有溝通,訂定大家可接受的規則,例如針對大班小朋友,可要求他們寫名字以學會負責,到國小已認得字,可以把規則寫在紙條,給爸媽簽名,也讓孩子清楚知道要遵守那些規則。
圖片來源: GOOGLE
用獎勵方式教導
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我們以前不聽話都要被處罰,不是打就是罵,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且將來要面對的挑戰和我們過去也不一樣,所以必須因材施教,不能用過去自己所受的方式來教他們,現在講求的是「愛的教育」。
建議父母嘗試用正面方式,讓孩子知道聽話可以得到什麼好處?例如媽媽出門買了糖果回家給孩子,孩子一定很高興,此時可以請孩子做一件事,不一定是複雜的事,像是撿一張垃圾、和媽媽抱一下都可以,這些能幫孩子大腦建立一個觀念:「聽話就可以得到獎勵」,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稱這種方式為「行為改變技術」,此技術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只要我聽話,就有好的回饋。